我國在有遠見的知識界人士推動之下,開始在大學推行通識教育。這是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很重要的一步。可是這些年來,通識教育的效果如何呢?我的看法是雖不能說失敗,效果卻是有限的。
至少在美學素養方面可以肯定的這樣說。
通識教育是一個頗有爭議性的議題。這是因為大學教育中的通識多少帶有貴族的意味。美國常春藤聯盟的貴族學校,其大學部就是以通識教育為核心,專業要到研究所去學。它的目的是作育通才,也就是把大學教育視為全人教育,不是專業訓練。受教育者,預期進入社會領導階層。在這種情況下,美感素養毫無疑問的佔有重要地位。但是大學教育全民化以後,在一般大學受教育的學生,原本是謀求一技之長,但同樣有機會進入社會領導階層。所以通識教育成為補專業教育之不足的課程。在這種情況下,美學素養是否真有必要呢?
通識教育連上公民素養的觀念當然是一大進步。意思是說,青年人在進入社會前先要做一個優秀的公民。教育界的責任是先討論所謂公民素養應包含些什麼內容。然後討論這些內容以怎樣的課程達到教育的目標。所謂公民素養中有沒有「美學素養」的要求呢?若有,要開些什麼課去達成目標呢?這些都是待解決的問題。
美感素養的必要性
在外國的「美學素養」課程是以人文、藝術課程呈現的。對文學、藝術的欣賞能力是不是公民素養的一部分呢?過去的貴族教育中,這是最主要的內容。到今天,因為不再有貴族,審美的能力就不再需要了呢?還是因為不再有貴族平民之別,人人都有權利享受貴族式的精神生活呢?答案是很明顯的,文學、藝術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是屬於全民的。如果我們因為民主化而放棄了這一部分的教育,是很愚蠢的。我們必須使每一位優秀的公民都擁有審美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西方國家自十九世紀現代化開始的時候,就在另一條管道上進行公民審美素養的教育。他們把中世紀以來的工藝所呈現的美感價值普及到工業生產中,因而使美感大眾生活化;並大大提升了工業產品的品質。為了實現這樣的理想,他們在國民教育的階段進行了審美教育的改革,因此普遍的提高了國民的審美能力。
我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沒有經過這個脫胎換骨的歷程,因此在工業生產上一直處於代工的階段。由於國民缺乏審美判斷力,也缺少內在的創新的動力。在生活的層面上,對於自生活器物到建築與都市,都缺乏審美判斷的能力,因此國人被視為品味怪異的民族。由於在生活環境上失卻審美能力,文學、藝術之美就失去與生活的直接關係,成為尋求超脫的精神領域,因而國人對美感只有空泛的觀念,缺乏精神上的具體反應。談公民素養,大學教育實在有責任補足此一短缺。
美學素養的課程問題
國內有些大學把通識教育當成一門課,可想而知只是應付通識的要求而已,達不到實際效果。我所知道的外國的通才教育,是把課程分為幾個領域,如人文、藝術、科技、社會等,規定學生要在各領域中選修一定的學分。可知以素養為目標的教育都要相當數量的課程才能達到目的。有時只開設課程還不夠。
什麼是「素養」?素是常的意思,素養就是素常的培養。這是需要時間的修為,也就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接觸,成為人格中的一部分。這是英美的通識教育在住宿學院中推行的原因。因為要「素養」,所以必須與生活相結合。在一般大學的課程中,通過課堂講授,也許可以對公民所需的若干素養有所助益,但對美學素養這是完全不夠的,因為達不到素常的條件。
所以在大學通識教育中所開的美學課程,通常不是審美能力的素養,而是藝、文欣賞課程。這種由知識入手的素養課,可以經由以學期為單位的課堂講授,提供入門初階,養成欣賞的興趣,學生於日後的生活中逐漸因興趣而多為接觸,培養藝文的鑑賞能力。所以美國有些大學的通識課程規定學生可按自己的興趣選一門藝術欣賞課,或為音樂、或為美術、或為戲劇,不是在一門課中介紹幾種藝術。學生對藝文的欣賞能力如可以因興趣而掌握一種藝術,就可以達成公民所需要的精神生活的滿足。而蜻蜓點水式的多種藝術介紹,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
即使如此,與融於生活的審美素養相比,仍然有一段距離,那就是配合生活的美感教育。
審美能力的養成
在大學課堂上推行生活美育確實有它的困難,因為課堂易於傳授知識,不易養成習慣。美感的養成必須經過幾個步驟:開始是美的認識,自理性的判斷到感性的知覺,然後是美的體驗,即與美的經常接觸而熟習,形成直接反應,最後則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呈現,變成人格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認真的全人教育最需要學生住校的緣故。
在大學中,通常有一部分學生是住校的。如果利用宿舍生活推行美感教育,則可有達成目標的機會,尤其是由舍監管理的宿舍。首先自宿舍的設計開始。這是居住空間美感素養的機會。住宿的學生應使用經慎選的居室設備如家具等,再經由在學校餐廳用餐,可以學習到餐飲禮儀及生活起居、飲食用具之美感。這是對部分有意接受審美能力教育的學生們最有效的方法。當然要配合生活美學課程,在課堂上作有系統的介紹。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需要用課外活動來彌補美學課程的不足。用有組織的,延伸課堂教學的活動,使學生接觸到美感判斷的機會與增加美感經驗,可以有效落實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提升其美感判斷力,並與藝、文的欣賞能力結合為一完整的、具有審美能力的人格。
這一些在目前國內大學教育體系中都有實施的困難。因此教育當局在所謂「公民素養」的教育政策中,有必要商討一個具有共識的目標出來,才能談美學素養的教育。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放棄美育,讓我們的美感本能隨著經濟自然緩慢成長。
出處: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37&Sn=1058